摘要
天鵝座超級氣泡(CSB)為一橫跨約13度的軟X射線輻射重要區域,位於本地旋臂方向上。此巨大結構可能源自鄰近恆星育嬰區累積的恆星風與超新星爆發,或單一災變事件——超超新星。透過HaloSat的觀測能力,我們在0.4-7 keV能帶範圍內對CSB區域四個非重疊的10度直徑視場進行觀測。分析顯示所有視場的吸收值與溫度具一致性,加權平均值分別為6.1×10²¹ cm⁻²與0.190 keV。此均質特性表明CSB應為源自單一事件的統一結構。根據殼層物理模型估算,CSB總熱能約為4×10⁵² erg。透過對天鵝座OB星協吸收值與距離的檢視,發現CSB吸收特徵與Cyg OB1最為吻合,推斷其距離應處於相近的1.1-1.4 kpc範圍。
1. 緒論
天鵝座超級氣泡(CSB)最早於1980年經HEAO 1衛星觀測發現,顯現出天鵝座近銀河面處的延展軟X射線結構。此發現將先前在相同區域觀測到的紅外線、光學與射電結構相互連結,統稱為CSB。Cash等人(1980)初始量測顯示X射線輻射橫跨13度天區,對應於估算距離2 kpc處的約450 pc物理直徑,該距離值係由吸收量測推得。CSB明顯的馬蹄形狀主要受天鵝座暗隙(亦稱北煤袋或天鵝大裂谷)遮蔽影響,此巨大塵埃雲遮蔽了氣泡中央區域。
CSB周邊分佈著九個OB星協,包含顯著的天鵝座OB2星協。天鵝座OB2以擁有逾百顆O型星著稱,使其成為銀河系中此類恆星最大聚集區及質量最巨大的年輕恆星協(Knödlseder, 2000)。CSB視線方向與本地旋臂重合,導致多重天體影像疊加。此對齊關係使得判定觀測結構為獨立個體或多重疊合體變得複雜。氣泡不同區域的距離量測矛盾更模糊了對CSB本質的理解。
距離研究常依賴以總氫柱密度(N_H)參數化的吸收量測。通常距離愈遠,因銀河中介物質造成的吸收愈強。對CSB而言,矛盾的N_H量測值同時支持複合結構與獨立結構的起源觀點。Uyaniker等人(2001)報告CSB不同區域的N_H值變化,暗示其為沿旋臂視線方向依存的複合結構。相反地,Kimura等人(2013)發現CSB全域具一致的N_H值,支持統一結構的詮釋。
若CSB確為統一結構,解釋其巨大尺度存在挑戰。Cash等人(1980)估算在2 kpc距離下CSB總熱能超過6×10⁵¹ erg,傾向於源自30-100次超新星系列爆發而非單一事件。然單一事件起源需假設存在極強力超新星,即超超新星(Paczyński, 1998)。超超新星觀測證據確實存在,如SN1998bw初始動能達2-5×10⁵² erg——較典型超新星高一個數量級——可能源自約40太陽質量的前身星(Iwamoto et al., 1998)。此能量範圍與CSB觀測值相當,開啟超超新星起源的可能性。另一可能為CSB係由鄰近OB星協中大質量恆星的多重超新星爆發與恆星風共同作用所形成。
2. 觀測與方法
本研究採用立方衛星搭載的X射線望遠鏡HaloSat之觀測資料,該儀器專用於繪製軟X射線背景輻射圖與研究延展X射線源。HaloSat對CSB區域內四個非重疊的10度直徑視場進行觀測,涵蓋0.4-7 keV能帶。觀測目的在表徵CSB的X射線輻射空間均勻性、吸收特性與溫度分佈。
資料處理流程包含X射線天文學標準程序:高背景時段濾波、儀器效應校正及背景貢獻扣除。光譜分析使用XSPEC執行,模型納入前景與背景組件。研究重點在量測CSB電漿輻射的氫柱密度(N_H)與溫度(kT)。
為估算CSB總熱能,採用殼層物理模型,假設球狀結構半徑由角尺寸與距離估算推得。能量計算整合觀測X射線光度於氣泡體積,並考量電漿